一、历史沿革

集成电路学院起源于1972年成立的大气探测教研室电子教研组,200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9年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方向师资为基础,设置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招生,2020年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设置集成电路工程方向招生,2022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执行)、物联网智能终端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专业,2023年起开办“中电飞腾”产业班。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新工科”集成电路拔尖创新人才,202310月正式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二、专业设置

学院设置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本科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涵盖本、硕、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三、师资队伍

学院大力推进高质量师资建设,在集成电路相关的材料、器件、电路和系统等方面形成人才聚集优势。学院现有教职工30余人,专任教师34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0人,教师和科研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0%,大部分毕业于国内外顶级高校,研究领域前沿且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学院目前拥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拥有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等省部级人才20余人次,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

四、科学研究

学院拥有集成电路与传感器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全消音实验室等多个重要的科研平台,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集成电路设计、电路与系统、传感器技术、微系统集成与封装技术等前沿研究方向,建设了数模集成电路与传感器研究团队、射频集成电路与功率器件研究团队、微系统先进封装检测技术研究团队三支科研队伍。在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毫米波高速通信系统、MEMS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器件与制造工艺、智能传感器芯片与信息处理、电子封装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些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ACS NanoSmall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多件,承担国家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创新项目、国防科技“引领”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以及30余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总经费超4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五、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厚基础、强实践、宽视野、善创新”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双导师”协同育人,在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近年来,学院共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教学奖励及荣誉称号20余项。学生获“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企业杯赛最高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总决赛一等奖等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4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升学率近40%,就业率98%以上,出国深造3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平均年薪资达 40万。

六、社会服务

学院依托省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及其五个分中心(苏州吴中、泰州海陵、南通如皋、盐城阜宁、徐州沛县),开展成果转化。建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通研究院、无锡研究院和北京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机构。积极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对接,协助企业解决电路设计、电路与系统、微纳光电探测、传感器技术、微系统集成与封装技术等前沿问题,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50余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

当前我国工程科技领域还存在诸多瓶颈难题,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与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亮化研究特色,引领学科内涵发展,深化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力争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持续推动学院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